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数学与统计学院反诈相关知识科普

发布者:数学与统计学院 [发表时间]:2025-03-23 [来源]: [浏览次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阶,同学们在享受数字化带来便捷的同时,骗术花样翻新,虚假兼职、网络交友诈骗等层出不穷。一旦中招,个人安危受损,社会与校园的和谐稳定局面也会因此遭受损害。数学与统计学院开展反诈知识科普之旅,为同学们的青春之路保驾护航。

一、常见的诈骗类型

1、电信诈骗

(1)冒充公检法诈骗

骗子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机关工作人员,以涉嫌违法犯罪为由,要求受害人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配合调查,从而骗取钱财。

(2)兼职刷单诈骗

通常以“轻松兼职、高额报酬”为诱饵,先让受害人完成少量刷单任务并给予小额返利,诱导其加大投入,最后以各种理由拒绝返还本金和报酬。

(3)网络贷款诈骗

骗子以办理无抵押、低息贷款为幌子,要求受害人先缴纳手续费、保证金、解冻金等费用,或获取其银行卡信息和验证码,从而转走资金。

(4)冒充客服诈骗

冒充各大电商平台客服,以商品质量有问题、快递丢失等理由,主动提出退款赔偿,引导受害人点击链接或提供银行卡信息,实施诈骗。

2、街头诈骗

(1)丢包诈骗:一人故意在受害人面前掉落装有现金或贵重物品的包裹,另一人上前捡起并提出与受害人平分。此时,丢包者返回寻找,要求检查受害人的财物以证明其清白,趁机调包或骗取受害人的财物。

(2)碰瓷诈骗

骗子故意制造交通事故或与受害人发生轻微碰撞,佯装受伤,要求受害人赔偿高额医药费,以此骗取钱财。

3、生活消费诈骗

(1)旅游诈骗

通常会以低价旅游为诱饵,收取费用后不提供服务或强制消费。有时也会以虚假票务销售,虚假机票或门票,收款后不提供有效票据。

(2)冒充熟人诈骗

骗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受害人的社交账号或联系方式,冒充其熟人、亲友,以急需用钱、生病住院等理由,向受害人借钱,从而实施诈骗。

二、防范措施

(一)提高自身警惕性

对于陌生人的来电、短信和网络信息要保持谨慎。如果涉及到资金、个人信息等重要内容,一定要核实对方身份,不要轻易相信过于诱人的优惠信息,如超低价格的商品、高额回报的投资等。

(二)保护个人信息

不随意在不可信的网站或平台上填写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定期修改重要账户的密码,并且设置强密码,包含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

(三)增强金融知识

了解常见的金融诈骗手段,如非法集资、虚拟货币诈骗等。在进行投资时,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不要被高收益所迷惑。

三、遭遇诈骗后的应对措施

一旦察觉陷入诈骗风险,务必即刻切断与诈骗分子的关联,稳住阵脚,不让损失扩大分毫。随后,以最快速度拨打 110,化身“精准导航”,向警方详述诈骗分子的联络路径、转账详情等关键线索,助力警方精准“捕猎”。与此同时,紧急联系银行,对涉险银行卡挂失或冻结,在资金外流的关口筑牢堤坝,守住钱包。如此“快、准、狠”应对,方能在反诈战场掌握主动。

同学们,反诈之路任重道远,但关乎你我的切身利益,希望大家都能将这份反诈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携手共创一个安全、和谐、无诈的校园环境。让我们用智慧和警惕,为青春的旅程保驾护航!

数学与统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