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唱响劳动新风——数学与统计学院线上主题团课

发布者:数学与统计学院 [发表时间]:2020-04-09 [来源]: [浏览次数]: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意见》精神,展示当代劳模奋发有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风采,数学与统计学院于4月7日下午3点组织19级全体学生,以各团支部为单位,采用线上会议的方式,开展以“唱响劳动新风”为主题的团课活动。主讲人为各团支部团支书。

主讲人以“劳动的含义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出本次团课。19级数学教育三班团支书张祎回答道:“劳动是劳动者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主讲人向大家补充道:“劳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成长所需的课堂。我国古人既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问,也有‘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之训。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尊崇劳动、勤奋劳动的优良传统。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在一代代劳动者的共同努力下,才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书写了伟大祖国灿烂的篇章。”

在团课进行过程中,各班团支书带领同学们用饱满的热情一起合唱革命歌曲《劳动最光荣》,将本次团课推向了高潮。主讲人说道:“大家都知道,五一劳动节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每当这一天到来,全国上下举国欢庆。但是,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最早的五一劳动节是什么样子的吗?”19级数学教育一班班长王彤向大家讲述了1920年的劳动节:“5月1日北京大学上午召开‘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会,到会校长和学生500余人。同日,‘中华全国工界协会’等7个团体召开世界劳动纪念大会,遭到军警阻挠和干涉。广州、香港、汕头、九江近6万工人在各地举行‘五一’节纪念大会。这次100年前的劳动节,显然意义非凡,它为日后8小时工作制奠定了基础,为争取劳动者的利益做出了卓越贡献。”

劳动是人们改变物质对象,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在主讲人的带领下,同学们了解到国家给我们进行劳动教育的原因,具体原因可分为四部分:

1、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2、劳动教育直接决定劳动精神风貌;

3、劳动教育直接决定劳动价值取向;

4、劳动教育直接决定劳动技能水平。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我们应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奉献的劳动精神;必须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主讲人针对培养自己劳动习惯的方法向大家提出了几点建议:

1、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我们要根据自身的能力主动参与其中,去承担一份家庭责任,为父母减轻家务负担。          

2、学校生活中的劳动,我们要结合学段特点和所在地区实际去规划好自身劳动所涉及的内容并积极完成。

3、社会生活中的劳动,我们要利用节假日去参加社会团体劳动,每年尽量掌握一些不同的生活技能。

通过本次团课,有效增强了大家的劳动意识,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日后的生活里,我们应当积极投身劳动之中,加强劳动实践和劳动锻炼。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强化责任感,同时要尊重每个人的劳动成果。学习教养心灵,劳动教养身体,让我们的青春在劳动中绽放光彩。

数学与统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