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弘扬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发布者:数学与统计学院 [发表时间]:2023-12-24 [来源]: [浏览次数]:

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文化、价值观、文明成就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正是推进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之一。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民族凝聚力的维系,是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石。人民对民族节日的重视和参与,是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的外在表现。

洋节

“洋节”通常指的是源自外国(尤其是欧洲和美国)的传统节日。一些著名的例子包括: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等。洋节”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节日,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一些商家受利益驱使,对“洋节”追捧炒作,引发了一些人盲目跟风。

国家方案

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第十二条内容要求“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传统节日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生动反映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推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节庆活动,有助于我们真切感受文化力量,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有除夕(大年三十)、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等。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青年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节日应该保持足够的尊重,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的一种遵从,也是对自身民族身份的一种确认。

倡议

在此向大家提出以下倡议:

1 、培养文化自信,弘扬传统节日。大力宣传中华传统节日,做好中华传统节日的活动,营造良好的节日气氛,融入生活

2 、不盲目、不跟风、不组织。理性看待西方文化,不效仿、不跟风、不媚外,做到不参与圣诞节的聚会与狂欢;不转发与“洋节”有关的短信、微博、微信;不以过节为名,在校园内悬挂与圣诞节相关的装饰物品;不互赠与“洋节”有关的礼物等

3 、从我做起,不过洋节。带头实施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让不过洋节成为自觉行动,树立良好大学生形象。

数学与统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