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什么是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答:高等教育评估是我国一项持续推进40年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管理高等教育质量,督促高校落实国家各项教育政策的综合性管理手段,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一轮审核评估是相对于2013-2018年组织实施的审核评估(以下简称上轮审核评估)而言的。2021年1月21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启动了新一轮审核评估。新一轮审核评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五大精神,全面对接新时代教育评价、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引导督促高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本科人才培养规律,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新一轮审核评估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上轮审核评估的延续、改进与升级。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评估导向的变化。强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二是评估内涵的变化。变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为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突出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三是评估类型的变化。采取柔性分类方法,提供“两类四种”评估方案和不同指标模块供高校自主选择;四是评估方法的变化。采取线上与入校“一体化”评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等方式,当好“医生”和“教练”,为学校"诊断把脉”,突出评估为学校服务;五是评估功能的变化。突出评估的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强化评估结果使用和督导复查,评价结果供“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科评估共享使用,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精准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02为什么开展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答:开展新一轮审核评估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是落实中央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2020年,中央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高校分类评价”“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监测”。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统筹谋划新一轮审核评估,对落实中央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引导高校坚定正确办学方向、抓实人才培养质量“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紧迫任务。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法》法定任务,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40年实践证明,评估对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审核评估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研制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需要的审核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校内校外协同联动的诊断改进机制,是加快实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化长效化的紧迫任务。
三是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工作的内在需要。上轮审核评估在引导高校“强内涵、促特色”方面作用明显,评估理念标准已在高教战线形成广泛共识,成为高等教育评估的品牌,并在国际上产生积极影响。但还存在评估推动高校建立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力度不够、评估分类不明确、评估结果刚性不强、评估整改乏力等不足,迫切需要在传承经验的基础上,对审核评估工作进行改革创新。
四是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评估是国际高等教育领域保障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机制,本科评估已成为全球大多数国家与国际组织治理高等教育的通用手段。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运用评估改善高校教育教学,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普遍建立起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法律法规体系和制度体系,开展课程质量评估、专业质量认证、院校评估、教学评价、科研评估等质量评估工作。新一轮审核评估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质量保障需要,体现了国际高等教育评估的共性趋向,有利于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保障的有机统一,相融互促。
审核评估指标解读
1.办学方向与本科定位
党的领导
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情况。学校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根本标准情况。学校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加强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学校党委会、常委会要把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重要议题研究部署。
1.2 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建立情况。学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统筹规划,提供有力的政策指导、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精神,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思政课程建设情况,按要求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课程情况。学校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关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要指示,着力加强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46号令《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培育、选拔、使用等各环节各方面做好做实;切实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的《关于印发<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的通知》精神,全面推进、集中讲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覆盖全体大学生。学校要面向教育学学科本科生、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和全体师范生,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必修课;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好“形势与政策”课,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必修教材,深入讲解、系统掌握。指标体系设置4个必选定量指标,学校须在思政教师、思政专项经费等方面达到国家对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刚性要求。
“课程思政”建设与成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的建设及选树情况。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精神,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选树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学校对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情况。学校要建立对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的机制以及相关规定,该机制运行有效,该规定执行严格。
1.3 本科地位
“以本为本”落实情况,党委重视、校长主抓、院长落实的本科教育良好氛围形成情况。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学校党委会、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要定期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校长要主抓本科教育、二级学院院长要负责将本科教育落到实处。
“四个回归”的实现情况,推进学生刻苦读书学习、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校倾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的举措与成效。学校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教学经费、教学资源条件、教师精力投入等优先保障本科教学的机制建设情况。学校把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建立有效的实施保障措施,领导精力、经费安排、师资力量、资源配置和工作评价等都体现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八个首先”:领导注意力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和教学工具首先满足本科需要,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在本科确立。指标体系设置4个必选定量指标,学校须在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比例、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比例等方面达到国家对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刚性要求。
学校各职能部门服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年度考核中的比重情况。学校各职能部门要切实落实“以本为本”,紧紧围绕本科教育教学中心地位开展各职能部门工作。除教学管理部门外的职能部门,要把服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本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学校要将服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纳入对职能部门的年度考核中,要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点。
数学与统计学院